380、发年终奖,秦良玉的奏折_家父崇祯不听劝,开局秒变太上皇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380、发年终奖,秦良玉的奏折

第(2/3)页

就不至于那么无聊了……

……

朱慈烺在关注着铁路的修建进度。

高丽半岛的大量铁矿被开采出来,然后被冶炼铸造成了铁轨。

再源源不断的运往西边。

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,完全可以在正式开战之前,把铁路修到西域的边境线。

到时候大军想要出战,以及后勤物资的运输补给,那可就方便多了。

同时李邦华跟范景文他们,把新一批官员的名单报了上来。

朱慈烺看了一下名单上共有200多人。

其中有1/3的人是补充进入朝廷的各个部门,要么是从基层的办事员做起,要么就是给其他的人跑腿打杂。

留在京城工作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,但是起点被压得很低。

而补充地方职位空缺的人,基本上都是县丞县尉与主簿,或者是实习县令的职位。

这批人大概又占了1/3多一点。

剩下的几十人则是补充到东南半岛,吐蕃高原又或者是大草原上。

这些外派的官员,在同一批人当中的起点最高。

去了以后基本上都是县令,甚至是同知级别的职位。

因为他们去的地方更遥远,环境更加艰苦,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性。

那些地方都被都是被朝廷打下不久,还有一些不服朝廷统治的人,时不时的会搞点小动作。

条件越艰苦,那给出的待遇还有职位就越好,反之环境越好越舒服,那自然起点就会越低。

这就是朝廷故意设计的模式。

否则的话大家都拼了命的想留在京城,再不行就留在中原地区,还有谁会去那些偏远的地方上任啊?

并且这将会形成惯例。

因为大明朝廷的地盘会越来越广阔,需要派外派的官员也会越来越多。

那么最好是早点形成惯例,以后的人才会有心理准备。

甚至大家对此事习以为常之后,形成了思维定式。

那就可以省下很多事情了。

至少不用一个一个的去动员,要去给他们做思想工作,才能让他们去遥远的地方上任。

虽然事情很多,大家都很忙碌,但是一切都在可控范围之内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yourxs.cc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