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4、钢铁产品开始涌向欧洲_明末钢铁大亨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1954、钢铁产品开始涌向欧洲

第(2/3)页

隔离出去,防止当地人破坏铁路。

杨凡疯狂的四处找金矿并组织人开采。他这几年又积攒了五千吨黄金。

他开出了十比一的恐怖比价,用传送来的廉价工业白银,换取这个世界的黄金。

资本是逐利的,这么惊人的比例下,现在欧洲的黄金都在疯狂涌向大明。

杨凡的兑换比例,把大航海时代开始以来的贸易秩序完全打乱了。过去式西班牙人、荷兰人,葡萄牙人,在印度的法兰西人和英吉利人,都用整船的白银来大明和东瀛换取黄金。

当时,大明兑换比例是六到七比一。东瀛更低,只有四到五比一。西方人用七点五甚至是八比一来兑换。当时,黄金大量外流,以至于乾隆十分迷惑不解,为什么看史书,汉朝皇帝有那么多黄金,而他想弄点黄金这么困难。

现在,杨凡直接开价到十比一,这导致了黄金倒流。

欧洲已经出现了黄金荒了。

他们的金本位基本没戏了。因为黄金都疯狂涌向大明。

尤其是近两年,西方的海船开始到吕宋府交易。

吕宋府取代泉州和广州、澳门成了新的东西贸易枢纽。

随着马尼拉港的发展,成了新的海外贸易基地后,新城的工业品大量涌入吕宋府。在马尼拉做转口贸易。

杨凡从报表中发现,西方人采购最多的商品居然是铁钉。

他一查历史,大吃一惊。这小东西居然有这么大的需求和利润。

此时在西方,铁钉可以当货币直接支付。

每当有一条从大明回来的商船靠岸,就会有无数的额商人涌上来抢购钉子。

铁钉会在码头上直接按箱子拍卖。根本不需要运出码头销售。

在西方历史上,铁钉是由专业的钉工手工打造的。制作时,工人先将烧红的铁块加工成细长的铁杆,然后由钉工用锤子将其加工为钉子。工序十分负责,而且浪费工时。

这种人工制钉的方式,成本极高,铁钉价格居高不下。

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6世纪末,纵切机在英国出现才有好转。

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yourxs.cc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